冬去春来,乍暖还寒,自然界各种微生物也开始活跃起来,正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春季传染病大多通过呼吸道传播,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学院人员密集,一旦发生传染病,极易传播流行。因此,了解足够的春季传染病知识对于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水痘、流行性感冒、麻疹、腮腺炎、H7N9禽流感、诺如病毒、结核病等。
1
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圆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2
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
3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主要症状:
1、腮腺肿大:为该病的特征性病变,75%患者表现为:腮腺肿大,疼痛明显。
2、起病急,有发热、怕冷、头痛等类似感冒症状
3、整个病程约7-12天。
易感人群: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预防措施:不接触患病病人,勤洗手,加强教室通风,公共用具消毒,注射腮腺炎疫苗。
5
H7N9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损害为主的人急性感染性疾病。传播途径:禽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毒随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的血液,器官组织、饮水和环境以及衣物、种蛋等传播,造成环境污染,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
主要症状:人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等。主要症状:人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等。
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接触禽类要用流水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6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是一组杯状病毒科的病毒,以前也称之为“诺瓦克样病毒”。诺如病毒感染影响胃和肠道,引起胃肠炎或“胃肠流感”。
主要症状:
(1)感染后潜伏期多在24~48h,少数在18~72h。
(2)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h内腹泻4~8次.
(3)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粪检白细胞阴性。
(4)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病人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故在临床曾有冬季呕吐病诊断。
(5)头痛、轻度发热、寒颤和肌肉痛也是常见症状,严重者出现脱水。
传播途径:
①食用或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②触摸被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然后将手指放入口中;
③接触过诺如病毒感染患者,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
7
肺结核
结核病,又叫“痨病”,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结核杆菌可以侵害人体的各种器官,以肺结核多见。
结核杆菌这种微小的生物,是需氧菌,生长缓慢,但它对干燥、冷、酸、碱等抵抗力也很强,在阳光直射下,痰中结核杆菌需要经过2~7小时才会被杀死,因此,大家如果有痰,请不要随意吐在地上。
传播途径:
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或吐痰时,将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排出体外,形成带菌微滴漂浮在空气中,被他人吸入后造成感染。
与结核病人有长期密切接触的人感染的可能性非常高。一个肺结核病人每年可能感染10-15人(或更多)的新患者。我们教室里有几十名学生上课,宿舍也是我们共同居住的场所,如果房间通风不好,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容易感染结核菌。
然而,并不是所有结核杆菌携带者都会发病。部分潜伏感染者的机体能自动清除病菌,更多人潜伏感染的状况可持续数年甚至一辈子也不会发病,这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处于结核病潜伏期的人,结核杆菌在人体内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并不活跃,也没有传染性。
易感人群:
结核病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缓发的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峰年龄,潜伏期4~8周,此外,儿童、老年人、提抗力低下者更容易在感染结核菌后发病。艾滋病感染者、糖尿病患者等慢性病人,也是高危因素。
学校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场所,再加上学生学习压力大,锻炼少,尤其是高三和初三的学生,免疫力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旦传染源存在,很容易引起传染,近几年学校聚集性发病时有发生。因此,学校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时刻不能放松。
主要症状:
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症状轻,不典型,容易与其它呼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混淆,经常被忽略而导致就诊延迟。
咳嗽、咳痰、咯血或痰里带血丝是肺结核的主要症状,此外,胸闷、胸痛、午后低热、夜间盗汗、全身无力、食欲减退或体重减轻等也是肺结核的常见症状。
同宿舍或同班级有同学出现咳嗽、咳痰,咯血或痰中带血丝等症状,应立即向班主任报告,并及时到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检查。如果同宿舍或同班级确诊有肺结核病人,即使自己未出现肺结核的有关症状,也应配合疾控机构早期进行结核病的健康检查。学生一旦被诊断为肺结核,要主动向学校校医和班主任报告,不要隐瞒病情、不要带病上课。传染性的病人应该住院隔离治疗,居家治疗的病人最好在治疗的第一个月单独居住。治疗期间,应尽量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如必须去,需佩戴口罩。治疗期间要减少与其他人的接触,严格按照医生要求服药和复查,直到治愈复学。
预防
预防结核病最重要的是避免飞沫扩散;不随地吐痰,保持通风,佩戴口罩,勤洗手都是有效的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措施。
1.积极发现并治愈在校学生中的肺结核病人。
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教育部共同发布《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版)》,其中明确要求学校将结核病作为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对发现的疑似肺结核病例,体检机构要及时反馈给学校,由学校告知学生(或家长)到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检查确诊并跟踪了解诊断结果。
2.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教室和集体宿舍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咳嗽、打喷嚏时用手纸巾捂住嘴巴和鼻子,避免结核杆菌通过飞沫传染其他人。
4.加强体育锻炼,规律生活,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尽量减少发病机会。
预防春夏传染病传播小提示
1.多通风。
2.勤洗手。
3.常喝水。
4.补充营养。
5.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避免受凉。
6.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
7.注意生活规律。
8.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9.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预防接种。
10.避免去往人群集中的地方。